BfR建議納米銀不應使用於食品和個人日常用品

納米銀因具抗菌和高比表面積特性已經被使用在各種日常及食品產品中,例如:襪子、絲織品,然而目前納米銀對人體健康及環境生態的影響仍有疑慮,因此德國風險評估聯邦局(Federal Institute for Risk Assessment, BfR)於2010年出刊的第24期意見書中建議納米銀不應添加在食品和個人日常用品中,但很多納米銀相關的企業對此持反對意見,因此BfR乃邀請許多研究學者、科學家及企業和協會代表參與研討會,討論現存的風險和可能的潛在風險,以保障消費者。德國風險評估聯邦局長 Andreas Hensel博士認為此研討會證實了BfR的警告,因為目前沒有足夠的科學研究成果,可佐證納米銀微粒是安全的。
金屬銀和各種含銀的化合物被使用在化妝品及各式的消費性產品,主要是因為其抗菌作用。BfR指出,納米微粒結構上具特殊的物理化學特性,且許多已知的納米物質具有潛在的毒性反應未被探討,包含納米銀。由於過去的毒物檢測數據不多,且因未有良好的分析方法,因此毒性測試使用的微粒和劑量的特性資料一直以來仍不足,加上過去對銀膠的研究往往不符合現代毒物學的標準,近期的研究結果指出許多納米銀未知的影響程度,包括經過食用及吸入的暴露後,肝臟或肺臟組織病理的變化,或特定 在生理上的特徵參數變化,與可能的毒性。
在現行法令規範中,僅有少數條文明確要求某些產品的成份在上市前和/或想繼續在市場上銷售時,需要提出毒物檢測數據的類型和範圍,以利健康評估,未來殺菌劑產品也將比照審查,提交相關的毒理檢測數據。但對於消費性產品而言,由於企業沒有申報及授權的義務,缺乏企業提供的數據因而難以對含有納米銀的產品進行健康風險評估。例如對納米銀粒子的織物及製品釋放納米銀微粒的資訊不足,銀或抗生素在特定應用環境的衝擊影響不明,體內呼吸道吸收(肺、支氣管)的細節和吸入後體內吸收微粒的分佈(毒物),對皮膚的影響 (致敏感性、刺激效應)、對生殖毒性、慢性毒性和致癌的可能性,均缺乏科學數據。
若能依法提供個人日常用品和消費產品,並正確、適當的使用,可能就不會有健康風險的疑慮,目前仍缺乏數據足以支持最終的人體安全評估機制和環境的影響,因此德國風險評估聯邦局(BfR)仍於2011年4月維持納米銀不要被廣氾使用在消費性產品上的建議[1]。
針對BfR在2011年4月發表關於對消費品中的納米銀聲明,納米銀工作團體(SNWG, Silver Nanotechnology Working Group)回應表示2009年12月BfR發佈了對消費品的納米銀使用不利的建議,工業界及其他團體包括SNWG要求BfR 重新思考它的立場,並要求BfR在2011年2月召開研討會(workshop)。SNWG表示儘管BfR保證會重啟討論,卻在4月的聲明中重申其原本的意見,忽略研討會上的討論結果。SNWG強調消費者使用抗菌產品的好處,包含產品有較長的生命週期、免於降解作用和細菌增殖的侵害等,BfR卻不顧那些支持低風險的多種參考資料,SNWG反駁BfR有關於銀與納米銀使用的假設,並提出有關BfR對納米銀態度問題,包括BfR誤解納米銀的材質跟歷史,選擇性的危害到中小型企業,及在歐盟立法過程的躁進[2]。
參考資料:
[1] BfR網站: http://www.bfr.bund.de/en/press_information/2011 /10/safety_of_nano_silver_in_consumer _products__many_questions_remain_open-70234.html
[2] Nanotechnology Law Blog網站: http://nanotech.lawbc.com/ 2011/05/articles/international/ snwg-responds-to-bfrs-statement-concerning-nanosilver/